
在防爆标准中,“Class” 是用于描述危险场所中的爆炸性环境的分类术语。不同的 Class 指不同类型的爆炸性物质(如气体、粉尘、纤维),这些物质可能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存在,并可能引发爆炸或火灾风险。
Class 的分类和定义
在北美防爆标准(如 NEC 和 CEC)中,Class 分为以下几类:
1. Class I:
描述:Class I 表示环境中存在或可能存在 可燃气体或蒸气,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。
• 典型环境:石油炼制厂、天然气处理厂、加油站、油漆喷涂车间等。
• Zone 对应:
• Zone 0: 持续或长期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。
• Zone 1: 正常操作条件下,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存在。
• Zone 2: 异常情况下,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存在。
2. Class II:
描述:Class II 表示环境中存在或可能存在 可燃粉尘,这些粉尘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。
• 典型环境:谷物加工厂、面粉厂、化工厂、煤炭设施等。
• Zone 对应:
• Zone 20: 持续或长期存在爆炸性粉尘混合物。
• Zone 21: 正常操作条件下,爆炸性粉尘混合物有可能存在。
• Zone 22: 异常情况下,爆炸性粉尘混合物有可能存在。
3. Class III:
描述:Class III 表示环境中存在或可能存在 可燃纤维或飞絮,这些物质不会悬浮在空气中足够长的时间以形成爆炸性环境,但会引燃并导致火灾。
• 典型环境:纺织厂、锯木厂、棉花加工厂等。
• Zone 对应:
• IEC 标准下没有直接对应的 Zone,但 Class III 环境的风险通常较低,更多关注的是火灾风险而非爆炸风险。
Class 分类的进一步细化
在每个 Class 下,还会根据危险物质的存在情况进一步划分为 Division 和 Group。
Division:
• Division 1:危险物质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可能持续存在。
• Division 2:危险物质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不太可能存在,但在异常情况(如泄漏)下可能会存在。
Group:
• Class I (气体/蒸气):
• Group A:乙炔 (Acetylene) – 极易爆炸。
• Group B:氢气 (Hydrogen) – 易爆气体。
• Group C:乙烯 (Ethylene) – 中等危险。
• Group D:丙烷 (Propane)、汽油 – 低危险。
• Class II (粉尘):
• Group E:金属粉尘(如铝、镁) – 导电且易爆。
• Group F:煤炭粉尘 – 导电且易燃。
• Group G:谷物、面粉、木材等有机粉尘 – 不导电但易燃。
• Class III (纤维/飞絮):
• 不分组,所有的纤维和飞絮通常归为一类。
总结
• Class 是防爆环境的分类,定义了潜在的爆炸性环境的类型:
• Class I:可燃气体或蒸气。
• Class II:可燃粉尘。
• Class III:可燃纤维或飞絮。
• 每个 Class 进一步分为 Division(根据危险物质的存在概率)和 Group(根据具体的危险物质类型)。这些分类帮助确定设备设计和安装的要求,以确保在这些危险环境中操作的安全性。
这些分类在北美防爆标准中使用较多,而在国际(IEC)和欧洲(ATEX)标准中,通常使用 Zones 和 Groups 的概念,这些概念与 Class/Division 系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梦南圆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nyuan.cn/archives/171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