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引言
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,易燃易爆气体、蒸气、粉尘、纤维等危险物质在生产、加工、运输、储存过程中普遍存在。
爆炸事故一旦发生,不仅造成设备毁损,停产停工,还会导致严重人员伤亡。
因此,为了系统识别危险环境,并根据危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,“危险场所的区域与等级/分区”概念应运而生,成为工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。
二、起源与历史演变
1. 初期背景
19世纪初,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频繁发生,促使英国发明了矿井安全灯(Davy Lamp)等早期防爆设备。
但彼时对危险环境的认识尚无系统化分类,仅是简单区分”有瓦斯”与”无瓦斯”。
2. 工业革命推动需求
随着石油化工、电气设备大量应用,传统经验式管理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危险环境。
欧美国家相继发生多起大型爆炸事故,迫切需要科学的方法对危险区域进行定量划分,以指导防护设计和设备选型。
3. 标准化初步形成
- 欧洲体系(英国、德国主导):发展出基于爆炸性环境存在频率的”Zone制”。
- 美国体系(NFPA主导):发展出基于危险物质类型和存在条件的”Class/Division制”。
- 国际化趋势:20世纪下半叶,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统一制订了全球通用的防爆标准(IEC 60079系列)。
重大节点:
- 1975年,欧洲首次引入ATEX防爆认证体系。
- 1996年,IEC发布新版危险区域分类标准,推动全球标准融合。
三、基本定义与原理
危险场所分区的核心逻辑是:
根据爆炸性危险物质(气体、粉尘)出现的频率、持续时间、空间分布特性,对区域进行分类,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护和设备配置措施。
核心因素:
- 释放源特性:危险物质释放频率与量。
- 通风条件:是否能够快速稀释到安全浓度以下。
- 工艺状态:是否存在异常、检修、泄漏等情况。
- 环境特性:密闭空间/开放空间,气流方向等。
四、危险区域分类体系
1. 基于气体、蒸气的分区(IEC标准)
区域(Zone) | 定义 | 特点 |
---|---|---|
Zone 0 | 爆炸性气体环境持续或长时间存在的区域 | 极高危险 |
Zone 1 | 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偶尔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区域 | 高危险 |
Zone 2 | 正常运行时不大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,且若出现也仅存在短时间 | 中等危险 |
2. 基于粉尘的分区
区域(Zone) | 定义 | 特点 |
---|---|---|
Zone 20 | 爆炸性粉尘云持续或长时间存在 | 极高危险 |
Zone 21 | 正常运行中偶尔存在爆炸性粉尘云 | 高危险 |
Zone 22 | 异常情况下偶尔存在爆炸性粉尘云 | 中等危险 |
五、美国体系(Class/Division制)
美国(如NEC、NFPA标准)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:
1. 按物质类别(Class)
- Class I:气体或蒸气
- Class II:可燃性粉尘
- Class III:可燃纤维或飞絮
2. 按出现频率(Division)
- Division 1:在正常运行中经常存在危险环境
- Division 2:危险环境只在异常情况下偶尔存在
比如:
- Class I, Division 1 = 常有爆炸性气体存在的区域
- Class II, Division 2 = 异常情况下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区域
六、危险区域划分依据细节
主要考量要素包括:
要素 | 说明 |
---|---|
危险物质特性 | 易燃性、爆炸极限范围、最小点火能量 |
释放源强度 | 常规释放、二级释放、应急泄漏等 |
持续时间 | 占总运行时间的比例(>1000小时/年,>10小时/年,>0.1小时/年) |
通风状况 | 良好、一般、差 |
空间布局 | 室内/室外、密闭/半开放/全开放 |
示例说明:
- 如果设备正常运行每年有超过1000小时处于可燃气体环境 → 认定为Zone 0;
- 如果设备仅在故障检修偶尔泄漏(每年不到1小时) → 属于Zone 2。
七、实际应用案例分析
1. 加油站
- 油罐内部:Zone 0(油气长期存在)
- 加油机附近1米范围:Zone 1(正常可能泄漏)
- 加油区稍远处:Zone 2(异常时泄漏)
2. 化工厂储罐区
- 呼吸阀附近:Zone 1
- 地面蒸发区:Zone 2
- 远离储罐区域:非危险区
3. 面粉厂
- 粉碎车间内部:Zone 20(持续粉尘)
- 车间周围设备表面:Zone 21或Zone 22
- 办公室区域:非危险区域
八、防爆设备选择与应用对应
不同区域对应不同的防爆设备标准:
区域 | 推荐防爆型式 |
---|---|
Zone 0 | 本安型(Ex ia) |
Zone 1 | 隔爆型(Ex d)、增安型(Ex e)、本安型(Ex ib) |
Zone 2 | 简化型防爆(Ex n)、保护型(Ex p)等 |
防爆设备不仅要满足区域要求,还要根据温度组别和气体组别进行进一步匹配。
九、发展趋势与新技术
- 智能化危险区管理:部署在线传感器实时监测爆炸性环境变化,动态调整风险分级。
- 风险评估取代静态分区:结合故障概率、能量释放量、人员暴露频率综合量化风险。
- 国际标准融合:ISO、IEC标准影响力持续扩大,不同国家逐步接受统一标准。
- 绿色防爆技术兴起:无火花设计、气密封保护、压制性抑爆措施等新型手段应用增加。
十、结语
危险场所的区域与等级/分区制度,起源于工业革命后的事故教训,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,已成为全球工业安全的重要支柱。
科学、合理的区域划分是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、提升生产系统可靠性、降低事故损失的关键。
随着工业智能化、标准国际化进程加快,未来危险场所分区管理将更加动态化、精准化、数据化,为实现”本质安全化”(Inherent Safety)目标提供坚实支撑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梦南圆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nyuan.cn/archives/181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