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电阻(RTD,Resistance Temperature Detector)在测温时非常精准,但由于其测量原理是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来判断温度,因此导线电阻的存在会引入误差。为了减少或消除导线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,就有了 三线制 和 四线制 的接线方式。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它们是如何工作的:
🔧 一、前提知识:热电阻测量原理
热电阻本身是一个电阻元件,它的电阻值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。例如最常见的Pt100热电阻,在0°C时电阻是100Ω,温度升高时,电阻也线性升高。
📞 二、两线制:基础方式(误差较大)
最简单的方式是将热电阻通过两根导线连接到测量设备。
问题:导线本身也有电阻(例如每米0.1Ω),测得的是“热电阻 + 导线电阻”的总电阻,会引入误差。
公式:
R= R_{热电阻} + 2R_{导线}
🔌 三、三线制:经济又高效(可抵消导线误差)
🔍 原理:
- 三根导线中有两根测电流,一根测电压(电位)。
- 其中两根导线(电流线)承载测量电流,第三根线(电压线)检测热电阻两端的电压降。
🧠 为什么能抵消导线误差?
关键点在于电压测量时几乎无电流,所以电压线上的导线没有压降,测得的是热电阻两端的真实电压。
假设三根导线的电阻相等(R导线),电流为I:
- 左电流线和右电流线上的电阻都会产生压降 IR_{导线}
- 电压测量的是两个电流线中间那根的电压差,它不经过电流,理论上测得的是热电阻两端电压,不包含导线压降
然后通过欧姆定律:
R = U/I
测得的电压 U 是热电阻本体的压降,电流 I 是已知的,因此可以准确求出热电阻的真实电阻值。
结果:导线电阻误差基本被消除了。
🧪 四、四线制:最精确(工业实验室常用)
🔍 原理:
- 两根导线用于通电流(激励电流)
- 两根独立的导线直接连接在热电阻两端,用于测量电压
🎯 精准点:
因为测电压的线路完全没有电流,导线压降为零,测得电压100%是热电阻上的电压。
这就让你能直接精确地通过欧姆定律测出电阻值,而不用考虑导线长度、电阻变化等因素。
🧮 总结对比:
接线方式 | 精度 | 是否抵消导线误差 | 使用场景 |
两线制 | 低 | ❌ 无法抵消 | 简单场合 |
三线制 | 高 | ✅ 基本抵消 | 工业现场 |
四线制 | 最高 | ✅ 完全抵消 | 实验室、精密设备 |
为什么通过测量电压来测量电阻,为什么不直接测量热电阻的电阻值。
本质上,“测电阻”这种说法其实就是**“通过测电压和电流来间接计算电阻”**,这是物理上的基础原理。
下面说说为什么不能直接测电阻,而必须通过测电压+电流来计算热电阻的电阻值:
🧠 一、不能直接“测电阻”是因为——电阻本身不会自己告诉你值
电阻是一个被动元件,它不像电压、电流那样可以被“直接采样”。想要知道一个电阻值,必须通过测量它在一定电流下产生的电压,然后用欧姆定律来**“反推”**:
R = U / I
这个过程叫做“电阻测量”,本质上就是:
- 给热电阻加一个已知电流(叫激励电流)
- 测量它两端的电压
- 用公式求出电阻值
⚡ 二、为什么不能用万用表那种直接测量方式?
你可能在想:“万用表可以直接测电阻啊?”
其实万用表在“测电阻”时,也是内部通过给被测电阻加一个小电流,再测出电压,然后内部运算得到电阻值,只不过它自动完成了这个过程而已。
但在热电阻测温系统中(如PLC、DCS或变送器),我们要实现的是远距离在线测量,并且要求高精度,就不能用简单的“万用表测法”。
🧪 三、为什么测电压比直接测电阻更精确?
- 电压信号易于远距离传输
- 电压采样不需要流过大电流(减少功耗和自热)
- 可以通过精确的恒流源控制电流(消除干扰)
- 用差分测量方法大大降低了电缆电阻引入的误差(尤其是在三线制、四线制中)
🎯 四、实际测温系统里的步骤是这样:
- 给热电阻加一个恒定的电流,比如1 mA
- 采样热电阻两端的电压,例如 110 mV
- 用公式:R = U / I = 110/ 1 = 110欧姆
- 查表或用公式将电阻值转换为温度
✅ 总结
问题 | 答案 |
为什么不能直接测电阻? | 因为电阻必须通过“测电流+电压”计算出来 |
为什么用电压方式更好? | 更准确,适合远程测量,能抵消导线误差,能用差分测量提高抗干扰能力 |
万用表“直接测电阻”原理是什么? | 也是通过内部激励电流 + 测电压,然后运算出电阻 |

原创文章,作者:梦南圆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nyuan.cn/archives/18025